快彩网

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 无障碍
  • 网站支持IPv6
  • |
  • 繁体版|
  • 简体版|
当前位置:快彩网 > 广西与东盟 > 东博会动态

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15周年回顾与展望

2018-07-27 10:35  来源:广西日报
【字体: 打印

2003年10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第七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倡议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得到了东盟10国领导人的普遍欢迎和热烈响应,并写入主席声明。2004年11月,第一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下简称“峰会”)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自此,“峰会”永久落户广西南宁。“峰会”由中国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东盟秘书处和东盟10国国家工商会协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秘书处承办。

“峰会”自2004年至今举办15年来,中国与东盟携手合作,“峰会”不断发展壮大,经历了务实推动、稳固发展、转型升级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务实推动阶段。2004年至2010年,“峰会”的主要任务是推动《货物贸易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等协议的签署,促进中国与东盟工商界开展贸易与投资合作。

第二阶段:稳固发展阶段。2010年至2017年10月,“峰会”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展望、互联互通、产业合作、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合作、旅游合作、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展开对话与交流,从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

第三阶段:转型升级阶段。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至今,峰会进入转型升级的新时代。

15年来,“峰会”秉承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全面经济合作、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宗旨,积极搭建中国与东盟各国政府宣传经贸政策的平台,促进中国与东盟工商界的了解与合作,促进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之间更广泛的互动和对话,表达工商界对政府的意愿,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亮丽的名片,取得六大标志性成果。

以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标志,打造政商对话的“扩音器”,政治成果不断彰显

15年来,先后有50位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大会、发表演讲,1500多位政府高官出席“峰会”,举办200多场商界经贸活动,5万多位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东盟国家企业高管、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围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深化双方战略伙伴关系、深化双向贸易投资合作、推进互联互通建设、促进社会人文交流、推进次区域合作、贸易便利化措施、放宽非关税壁垒等提出了积极建议,为中国与东盟合作指明了方向。“峰会”框架下的东盟国家领导人与中国企业CEO圆桌对话会,自2009年创办以来成功举办了9次,每次邀请1位东盟国家领导人与推动中国和东盟双边经贸合作的中国企业CEO以及他们在东盟国家的合作伙伴展开对话,促成中国企业在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等东盟国家达成一批重大合作项目,推动双边经贸合作项目逾400亿美元,项目涉及金融、能源、基础设施、工程、物流、科技、教育、农业、旅游等领域,有效推进中国与东盟相关国家重大合作项目的实施。政府首脑、政府高官、商界领袖、企业家同台演讲,相互交流,工商界清楚地了解政府的政策,领导人也了解了工商界的需要,“峰会”成为推动相关国家政策沟通和环境改善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政界对话,共创中国-东盟经济的持久繁荣。“峰会”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政要聚首、商贾学者云集的盛会,成为目前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商务与投资领域规格最高、影响最深的国际会议,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高级别的工商界盛会。

以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为标志,打造经贸合作的“倍增器”,经贸成果不断彰显

15年来,“峰会”在密切我国与东盟的务实合作、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促进广西开放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独特、关键、重要的作用,为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投资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签署,2009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签署,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2015年,自贸区升级版正式签署。中国与东盟双方贸易额从15年前的552亿美元跃升到2017年的5148亿美元。自2009年以来,中国连续8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东盟则自2011年以来一直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累计投资额从2003年的325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2000亿美元,增加5倍多。“峰会”落户广西南宁,不仅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和区域合作,同时也推动了广西经济的加速发展。“峰会”举办前的2003年,广西的进出口总额为31.9亿美元,与东盟的贸易额为7.39亿美元;2017年,广西进出口总额为3866.34亿元,与东盟的贸易额为1893.85亿元,占居广西进出口额的半壁江山。加工贸易的增长,加快了广西工业化进程,200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仅为1413.29亿元,2017年达到2.6万亿元。

以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落户为标志,打造南向开放的“加速器”,开放成果不断彰显

15年来,“峰会”服务广西对外开放发展新格局,实现国家战略全覆盖。在2006年第三届“峰会”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提出“积极探索开展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可行性”的建议。得益于“峰会”,2008年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5月,批准设立广西钦州保税港区;12月,批准设立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在南宁建设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写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峰会”上的主旨演讲,推动在南宁建成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突显了南宁作为中国与东盟贸易、物流的中心地位。推动我国领导人在“峰会”开幕式上强调继续加强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动中国贸促会与东盟国家工商会联合打造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平台。西南中南地区是广西发展的重要腹地,“峰会”不断增强服务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功能,发挥了强大的桥梁、辐射作用。近年来沿海的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三港的北部湾港“海”的优势加快释放。2017年,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1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27.87万标箱,可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港口通航,初步形成了“大交通”“大物流”的格局。北部湾港航线基本实现东南亚地区全覆盖,形成内陆腹地走向东南亚、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等地的海上大通道。广东、山东、江苏的大量货物经广西口岸出口到东盟,占到广西出口东盟国家货物的45%左右。从广西口岸进口到中国的水果占到中国进口水果总量的50%。凭祥红木家具进口量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红木家具最大的进口口岸和展示集散地,前沿优势尽显。

以畅通中国-东盟合作“南宁渠道”为标志,打造国际合作的“助推器”,品牌成果不断彰显

15年来,“峰会”作为区域间的重大核心国际合作机制,坚持加强域内工商合作,在发挥贸易投资促进、跨境电商、机制建设、商事法律纠纷解决服务等功能作用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中国政府将“峰会”与博鳌亚洲论坛、达沃斯论坛并列为“国家层面举办的重点涉外论坛和展会”,从2014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近10年来每年保持一位政治局常委出席,形成了固定的高层对话机制。中国-东盟工商界发布《南宁宣言》和《中国-东盟工商界关于加快增进互利合作的共同行动计划》《中国-东盟法律合作共同宣言》《中国-东盟商事联合调解合作协议》。通过“峰会”,推动在南宁设立了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联络办公室、东亚商务理事会中国委员会联络办公室,为广西开展对外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15年来,“峰会”机制作用不断放大,服务范围由最初的“10+1”(东盟10国加中国)、“10+3”(东盟10国加中国、韩国、日本)拓展到2005年的“10+6”(东盟10国加中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2013年,再扩展到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以催生中国-东盟信息港为标志,打造产业升级的“服务器”,产业成果不断彰显

15年来,“峰会”致力于推动商务、交通、海关、质检、金融、科技、环保、矿业、人文等领域形成协调合作机制,吸引中国-东盟各国的工商界企业家、专家学者齐聚广西,围绕优化产业结构开展形式多样的经贸活动,促进广西产业从区内走向国际、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初级走向优质,实现了转型升级。“峰会”举办的中国-东盟金融、矿业、电信、物流、电商、法律、港口、农业、制造业、旅游、能源、交通等数十个论坛和展览会,催生了中国-东盟信息港并加速了中国-东盟通讯业的发展,推进了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建设,推动了南宁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促成了中国-东盟部长级矿业会议机制,建立了中国-东盟物流多式联运联盟,搭建了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平台。共促成合作项目100多个、合作金额达400多亿元,推动了广西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以促进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便利化为标志,打造双边关系的“稳定器”,人文成果不断彰显

15年来,“峰会”已成为促进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搭建民心相通桥梁的重要渠道。截至2017年,双方互派留学生已超过20万名。中国在东盟国家设立的文化中心已增至6个,并在东盟国家建立了33家孔子学院和35家孔子课堂。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方兴未艾,文化贸易正向多元化扩展。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举办11年来,在文化产业、艺术创作、文化遗产、公共服务、节庆活动、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拓展了对话与合作的空间,搭建了中国与东盟在人文领域事务交流的高层次平台,推进了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合作。中国-东盟艺术院校合作密切,与泰国文化部艺术发展大学、越南军队文化艺术大学、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等东盟艺术院校、团体频繁开展艺术教育交流活动,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峰会”带动了广西会展、宾馆、餐饮、旅游、交通、通讯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双向游客由2003年的387万人次增至2017年的近5000万人次。“峰会”带来巨大的人流量和物流量,2003年南宁机场吞吐量为122万人次,2017年为1391.6万人次,有效地促进了广西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广西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当前,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性已超越双边范畴,日益成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区域共同繁荣的支撑和引擎。近年来,中国始终把东盟作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坚定发展同东盟的友好合作。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也需要加强与东盟发展的对接。澜湄合作等次区域合作机制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些发展态势都迫切要求我们把“峰会”机制做大、做强、做优。

今年适逢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也是“峰会”创办15周年。15年“峰会”既有成功与规律,也面临机遇与挑战。“峰会”必须紧紧跟进国家发展战略,顺势而为,顺势而动,顺势而变,才能源源不断地为自身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峰会”下一步的发展思路是:紧紧围绕“一带一路”、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和广西“南向、北联、东融、西合”面向国际国内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主动推动广西转变发展方式,主动承接优化经济结构,主动服务转换增长动力,充分利用广西的优势产业、优势产能、优势资源,用足、用活、用实、用够、用好常年落户广西的峰会机制,坚持“深耕东盟,拓展东亚,对接欧美,融入大湾区”这一工作思路,打造峰会升级版,推动“峰会”主题升级、内容升级、形式升级、机制升级、成果升级,不断擦亮“峰会”金字品牌。

主题升级,依托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议题工作小组,采用公开征集、内部研讨等方式,形成富有吸引力和前瞻性的主题设置与议题安排。内容升级,巩固提升品牌活动,优化提升一批论坛,增加一批新的活动。形式升级,研究制订“峰会”标准化服务管理体系,把“峰会”打造成可供借鉴的现代办会典范。机制升级,完善“峰会”秘书处组织构架,探索建立会员制、基金会,逐步提升“峰会”市场化水平。成果升级,代言工商、服务政企,提交政策建议报告,强化专题展会配套,对接项目落地。

具体考虑是:“做实‘峰会’,做强经贸,做优招商,做大商会,做活机制,做好‘智’撑”。

做实“峰会”。就是围绕产业做“峰会”,做好“峰会”助产业。对标借鉴博鳌亚洲论坛、达沃斯论坛等国际顶尖论坛办会模式,巩固提升“峰会”框架下的东盟国家领导人和中国企业CEO圆桌对话会和中国-东盟商界领袖论坛,围绕广西的汽车、机械、铝业、冶金、化工、糖业、消费品轻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八大传统优势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和增加一批新的论坛,实现“峰会+”的务实合作模式。今年将“突出纪念中国-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5周年的统一部署,在办好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15周年成果展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办好对话15年和“峰会”15周年杰出贡献人物等相关活动,增加新经济、新产业等内容,举办青年工商领袖相关活动来夯实未来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人脉基础。探索论坛市场化运作机制,研究制订“峰会”选题、邀请、组织、演讲设计、现场管理、安保服务、宣传接待等标准化服务管理体系。在境内外举办“峰会”系列活动,延伸“峰会”价值链,将服务范围由中国-东盟“10+1”拓展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10+6”,把“峰会”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工商界盛会。

做强经贸。就是以“峰”促“贸”。举办重大经贸活动是“峰会”落实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制订服务“一带一路”南向通道建设行动计划,主动对接服务推动重点项目和工作。大力发展论坛经济,举办“一带一路”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物流高峰论坛、南向通道六省区贸易投资工作座谈会、“一带一路”中德智能工业发展论坛、投资中国(广西)合作峰会暨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等经贸活动。实施“桂品丝路行”暨广西国际经贸活动周,探索推行会展经济新模式,强化专题展会配套,对接项目落地。启动服务“一带一路”4个100行动计划,推动100个名品出国门、100家出口企业在境外建销售渠道、100场行业展会营销,100家企业网上丝路行。

做优招商。投资促进和招商引资是“峰会”的主要目标。实施招商引资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对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行业前10强和央企民企港资台资侨资,招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吸引更多大项目、大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产业入桂。引导外资流向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承接一批符合广西产业需求的东部产业和欧美高端产业,重点围绕中德产业园、中欧产业园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开展精准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在东南亚、非洲、欧美等地区建立农业、电子信息、五金机械产业园区(基地)。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促进银企对接,切实帮助解决融资难问题。

做大商会。广西国际商会是利用“峰会”开展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联系和服务工商界、组织企业开展对外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加强商会的组织建设,完善商会体制机制,大力发展会员,2018年,发展2000家会员,2020年会员数量达到1万家。重点在农业、汽车、建材、物流、陶瓷等10个行业成立行业国际商会。开展广西品牌企业境外行、百国万品“八桂行”等行动,推动成立广西进口商品采购联盟。启动“企业之家”服务平台和国际商会基地建设。选准一批会员企业开展对外投资,设立展示基地,助力企业“抱团出海”。

做活机制。多双边工商合作机制是“峰会”调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中国贸促会与120个国家、地区的有关对口机构和20个国际组织建立的300多个合作机制和设立的44个驻外代表处,加快与有关国家和地区主要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商协会及其驻华代表机构建立交流合作机制,打好“总会牌”,把机制下更多资源要素集聚广西。承办中国贸促会多双边工商合作机制工作会议,健全和完善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联络办公室、东亚商务理事会中国委员会联络办公室运作机制,争取中德商务理事会联络办公室、中比商务理事会联络办公室、澜沧江-湄公河商务理事会中国委员会联络办公室和中老、中越、中柬双边商务理事会等机制落户广西。在美国、德国、新加坡、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建成10个以上境外联络处。

做好“智”撑。加强与国内外高端智库的合作,建立“京桂智联大通道”,成立峰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中国贸促会研究院东盟研究中心,为“峰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向中国和东盟领导人提交《峰会政策建议报告》,发布工商界活动倡议、行动计划,发布《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合作年度报告》《中国-东盟贸易投资便利化研究年度报告》《“10+3”货物通关电子指南》等,为服务企业拓展市场提供智力支撑。与北京大学联合开展《中国-东盟贸易投资指数》研究,通过连续发布的形式,更加全面、客观、动态地反映中国-东盟贸易投资的整体情况。依托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对广西进行调研,开展投资广西环境监测行动,争取2018年7月发布《广西营商环境调研报告》,为广西营造好经济发展软环境提供智力支撑。(文章由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秘书处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

广西要闻

图片新闻

政府常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