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彩网

打印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意见(桂政发〔2014〕4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实施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意见》已经自治区十二届人民政府第3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14年7月28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实施国务院

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精神,充分发挥计量在服务科技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工业生产、规范市场秩序中的保障作用,加速推进广西计量事业发展,结合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我区计量工作现状和发展要求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关系国计民生。计量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计量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区社会经济实际的计量管理体系。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不断完善,保证了全区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计量检测和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计量诚信体系逐步建立。但是,我区计量工作的基础仍较为薄弱。计量监管和量值传递溯源能力不足,计量诚信体系有待完善;计量人才特别是高精尖人才匮乏,面向前沿科技和高新技术的计量技术研究滞后。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区加快富民强桂新跨越的黄金机遇期,是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战略新支点的决定性阶段。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发展,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的大幅改善,均对我区计量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夯实计量基础、完善计量体系、提升计量整体水平已成为提高我区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实现“两个建成”宏伟目标,认真遵循计量事业发展基本规律,突出基础建设、法制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以服务发展、保障民生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强应用型计量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量传溯源体系、计量监管和诚信体系,充分发挥计量在推动广西经济跨越式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和谐、促进科技和质量总体水平迅速提高的技术基础和技术保障作用。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到2020年,要完成以下工作。

  科学技术领域: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日益完善;检测技术及量值溯源方法研究稳步推进;广西公共计量检测服务平台初步搭建。

  法制监管领域:地方计量法规体系日渐完善;民生计量行政监督长效机制逐步形成;社会诚信计量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计量监管及执法体系持续强化。

  经济建设领域:区域计量支撑体系逐步形成;企事业计量检测能力显著增强;能源资源计量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计量器具制造产业长足进步;中国—东盟自贸区计量保障体系成功探索。

  

专栏1 计量发展量化目标

1. 根据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完成《广西计量条例》修订。

2. 广西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和量传溯源体系具备覆盖我区80%以上工作计量器具的能力。

3. 计量检测及量值溯源方法研究不少于10项。

4. 广西最高等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不少于60项,其中75%以上项目达到国家同等级标准中上水平;可覆盖600种以上计量器具量值传递溯源。

5. 国家重点管理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5%以上。

6. 全区范围内引导并培育3000家诚信计量示范单位。

7. 广西定量包装商品总体净含量抽查合格率达90%以上。

8. 实现广西区域内80%国家万家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计量数据实时、在线采集。

  (二)中期目标。到2015年底,基本完成以下工作。

  

专栏2  计量发展中期目标

1. 我区的计量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计量监管体系基本形成。

2. 广西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和量传溯源体系具备覆盖我区75%以上工作计量器具的能力。

3. 计量检测及量值溯源方法研究不少于5项。

4. 广西最高等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不少于55项,其中65%以上项目达到国家同等级标准中上水平;可覆盖550种以上计量器具量值传递溯源。

5. 国家重点管理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0%以上。

6. 全区范围内引导并培育1500家诚信计量示范单位。

7. 广西定量包装商品总体净含量抽查合格率达85%以上。

8. 实现广西区域内15%国家万家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计量数据实时、在线采集。

 

  四、夯实基础,提升计量技术能力 

  (三)完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及检测手段,加速提升我区基层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对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环境监测、执法监督等方面重点民生计量器具检定覆盖能力,到2020年,全区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强制检定能力较2013年提升30%;科学规划广西量值传递溯源体系,以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为核心,围绕广西加快发展的14个千亿元产业,全面提升工作用计量器具自主溯源覆盖能力;加大经济发展、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量传溯源所需技术和方法研究,及时制修订地方计量技术规范,满足量传溯源及计量执法需要。 

专栏3 广西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层级建设

1. 自治区级国家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建立广西最高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完善实验基础条件,开展实用型计量技术研究和计量测试工作,全面提升量传溯源服务能力,适应我区14个千亿元产业和10个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特别是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以及广西产业发展的需求。

2. 地(市)级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完善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强制检定需要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计量检定实验条件,重点满足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以及特种设备安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需要。

3. 县级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完善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强制检定需要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计量检定实验条件,重点满足安全生产、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等领域发展需要。

 

专栏4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重点建设及研究领域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重点建设领域

产业领域

重点项目

几何量计量

汽车产业、机械产业、纺织服装与皮革产业、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远距离空间长度计量技术研究

力学计量

食品产业、汽车产业、石化产业、电力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冶金产业、机械产业、建材产业、造纸与木材加产业、医药制造产业、纺织服装与皮革产业、生物产业、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大力值计量、低频振动以及扭矩计量技术研究、流量计现场溯源方法研究、计量型风洞研究

温度计量

食品产业、石化产业、电力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冶金产业、建材产业、造纸与木材加产业、纺织服装与皮革产业、生物产业

高精度温度压力计量技术研究

电磁计量

电力产业、机械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高精度交、直流电参量计量技术研究

无线电计量

机械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医药制造产业、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高频领域计量技术研究

时间频率计量

机械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高精度时间频率计量技术研究

声学计量

医药制造产业

声波暗室技术研究

光学计量

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医药制造产业、纺织服装与皮革产业

光通讯领域计量技术研究、光谱工作站研究

化学计量

食品产业、石化产业、电力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冶金产业、建材产业、造纸与木材加产业、医药制造产业、纺织服装与皮革产业、生物产业

气体标准物质应用方法研究、环境保护计量技术研究

电离辐射计量

电力产业、医药制造产业

医用及核辐射计量技术研究

  (四)构建公共计量检测服务平台,保障战略新兴产业检测需求。统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现有社会计量技术资源,逐步培育更多的计量服务单位,与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共同搭建广西公共计量检测服务平台,在我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计量科研及测试服务,到2020年,我区计量科研与测试服务总量较2013年增长50%以上;以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为基础,探索建立1至2家服务我区特色产业、辐射中南西南各省的国家产业计量检测中心;探索建立计量研究实验设备及环境、科技文献及成果数据共享机制,促进计量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强化计量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专栏5  广西公共计量检测服务平台

发展方向

按照《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自治区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利用全区检测机构现有基础,加强检测能力布局规划,统筹考虑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平台布局,积极建设统一开放、运转高效的综合性平台和专业性平台,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计量科研及测试技术平台体系。立足服务广西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广西新的战略支点作用,辐射中南、西南,为各相关领域提供检验检测、检测分析评价、检测科研、检测咨询与检测服务。

共享内容

1. 大型检测设备共享。

2. 计量科研与技术人才共享。

3. 计量科研与测试环境共享。

4. 计量科研与测试成果及信息共享。

重点项目

1. 以自治区、柳州、桂林、玉林等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为基础,充分利用我区大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检测等现有资源,以数控机床、精密模具、专用机械设备等机械产品生产过程计量科研和测试为重点,建设服务我区机械、电子信息、汽车等千亿元产业的光电及精密机械计量科研及公共技术测试平台。

2. 整合我区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质监能源技术监察机构、重点耗能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检测等现有资源,以能源计量检测、能源计量技术科研、能源数据实时采集、分析及利用等为重点,建立服务我区节能减排的能源计量科研及技术测试平台。    

3. 整合我区各计量、食品、药品、化工、分析测试等相关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检测等现有资源,以标准物质的探索性研究 、生物化学量的计量检测等为重点,建立服务我区石化、医药、食品、新能源、 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农业、养生长寿等产业及相关监管监控的生物化学计量科研及技术测试平台。 

  

专栏6 计量研究及测试能力建设重点领域

1. 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制药、化学原料药和制剂、中医药等创新研发;尿液、血液分析仪、CT 机高频头、高频医用X光机、医用乳胶类制品、中医(民族医)诊疗设备等医疗设备的研发及生产。

2. 新材料产业:有色金属深加工过程及产品;有色金属合金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高分子材料、新能源和环保材料生产过程及产品。

3. 新能源产业: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和水源热泵、可再生能源等开发研究及应用;储能技术和热泵技术及太阳能功能材料、光伏电池、燃料电池、锂电池等技术及产品研发。

4. 节能环保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及建筑等领域节能、清洁生产、节能检测和环境监测、节能与环保服务、水和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相关产品及装备。

5.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物联网产业射频及传感技术;三维数字化技术;应用激光雷达高精度测量及逆向建模技术。

6. 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

7. 生物农业产业:生物农药及生物化肥的研发及生产。

8.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内燃机、电工电器、数控机床及轨道交通装备的研发及生产。

9. 海洋产业:海洋石油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精细化工等领域;海洋能利用、海洋药物开发、海洋空间利用等研发。

  五、统筹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五)建立广西区域计量支撑体系,服务“双核驱动”战略。结合广西“两区一带”发展布局,突出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战略,合理调配区域内计量技术机构、专业计量站、部门计量技术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现有计量技术资源,提升各区域计量技术服务与保障的综合能力。

  

专栏7  广西区域计量发展重点建设及研究方向

功能区

主要包含

地区

检测能力重点提升领域

重点建设计量

专业领域

北部湾

经济区

 

 

 

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产品、生物高科技产品生产过程及产品检测

电学、无线电、物理化学

 

 

防城港

资源深加工产业:钢铁、石化、铝、再生资源生产、利用过程及产品检测

海洋产业:高效生态海水养殖、外海和远洋捕捞、海产品加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港口物流、滨海旅游、修造船、油气资源开发等过程及产品检测

力学、温度、物理化学

 

现代农业产业:生态种养、沼气发电、生物化肥、农产品加工等过程及产品检测

物理化学、电学

桂西资源

富集区

 

 

 

资源深加工产业:水力资源开发、铝冶炼、有色金属深加工等过程及结果检测

力学、电学、物理化学温度

 

(田东)

 

石油化工产业:石化基础原料及制品、合成材料及制品、生物化工原料及制品生产过程及产品检测

力学、温度、物理化学

桂西资源

富集区

 

 

(宜州)

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制糖、淀粉加工、桑蚕茧丝绸生产加工过程及产品检测

力学、温度、物理化学

西江

经济带

 

 

 

装备制造产业:工程机械装备、柴油机、数控机床及铸锻件、汽油发动机等生产过程及产品检测

几何量、力学、温度

 

 

 

再制造产业:汽车、发动机制造及再利用过程及产品检测

 

 

制糖产业:蔗糖生产过程及产品检测

力学、温度、物理化学

 

产业链耦合:废渣、废水、废气及余热结合利用过程涉及的检测

力学、温度

 

医药产业:医用设备、药品生产过程及产品检测

电子信息产业:通信设备、新型元器件、软件生产过程及产品检测

电学、无线电、 电离辐射、声学、光学、物理化学

  (六)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计量保障体系,服务广西开放开发。逐步建立与东盟各国国际计量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与东盟各国计量技术交流合作,积极与东盟国家开展计量技术交流和互动;推动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内建立区域计量量值比对的机制,促进各国相关量值等效;探索建立与东盟各国区域计量联合监管合作机制,服务重要区域合作计划及项目、国际贸易交往区域互认的发展需求;探索建立与东盟各国区域计量检测互认机制,支持我区有能力的计量技术机构参与国际计量检测服务活动;重点加强开发开放试验区、保税区等计量监管与服务。

  (七)提升企业计量检测和管理,服务工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及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质量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部门联合监管、帮扶机制。引导企业强化计量主体意识及责任,促进工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完善计量基础设施及配备,加强计量检测及数据应用和管理,实现对生产全过程能源、质量、安全的有效监控;推动大、中型企业采用测量管理体系有关标准,完善计量检测和管理体系。

  依法强化能源计量行政监督;完善能源计量评价体系,组织制订我区能源计量评价相关技术法规及标准;指导国家城市能源中心(广西)等各节能技术机构开展能源审计、节能监测、节能评估、能源计量审查、能耗对标、能源平衡测试、能效检测、用能规划等计量技术服务;探索实现从能源采购到能源消耗全过程监管;以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广西)等机构为引领,搭建全区“能源计量数据公共平台”,逐步建立完善煤、油、电、气等主要能源及耗能工质计量数据采集。

  强化对向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及安全监管技术机构的计量管理;充分发挥计量技术委员会专业技术优势及计量协会、学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为企业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生产过程计量服务,推进深层次的生产性服务社会化,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专栏8   企业计量工作建设重点

计量工作类别

重点建设内容

与节能减排

相关计量工作

(能源计量)

1. 合理配备并正确使用、管理能源资源计量器具,基于智能计量器具建立能源计量管理信息系统。

2. 强化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计量数据实时在线采集,加强对能源计量数据的分析、使用及管理。

3. 深入研究、改进能源消耗计量检测模式及方法。

4. 加强能源计量岗位和计量人员管理,提升能源计量管理人员和能源计量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

与质量检测

相关计量工作

1. 合理配备并正确使用、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及产品质量检测计量器具。

2. 将计量测试嵌入到产品研发、制造、质量提升、全过程工艺控制中,实现质量控制关键量准确测量与实时校准。

与生产安全

监控有关

计量工作

(安全计量)

1. 切实提升与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过程计量监测与控制,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等方面保障计量资源的充分性。

2. 加强安全用计量器具提前预测、自动报警、检测数据自动存贮、实时传输等相关功能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安全防护检测智能化水平。

  (八)壮大计量器具及标准物质制造产业,打造广西计量产品品牌。鼓励企业持续完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仪器仪表核心零(部)件、核心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从自动化程度、准确度、耐用性、稳定性、防作弊功能等方面推动计量器具质量提升;探索建立标准物质管理模式,以石化产业、资源深加工产业、食品药品安全、临床医学、医药制造产业、制糖产业、生物产业、能源资源及环保产业、材料科学等领域为重点,切实投入标准物质研究及研制工作,到2020年,积极争取完成3种以上标准物质的研究;探索建立社会现有技术资源联合开展计量器具、标准物质研究、研制协调机制。

  六、部门联动,加强计量法制监管

  (九)加强地方计量法规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时修订《广西壮族自治区计量条例》;在商贸计量监督、商品量计量监督、计量器具校准管理、能源与环境计量、计量违法行为的惩戒等方面制定出台广西地方法规或规章,健全广西地方法规体系,增强广西地方计量法规体系的可操作性、适用性和权威性。

  

专栏9 计划制定或者修订涉及计量监管内容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

计量类别

重点完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

贸易结算

计量

消费者权益保护、物业管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旅游管理、商品交易市场管理、公路检查和收费管理、道路运输管理等相关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

安全防护

计量

安全生产监管、公路检查和收费管理、道路运输管理、矿山安全管理、燃气管理等相关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

医疗卫生

计量

医疗及医疗机构管理相关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

环境保护

计量

环境保护相关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

  (十)强化民生计量监管及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建立各部门计量联合监管机制,加强对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等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相关的重点领域计量器具及计量行为的监管,有针对性地开展民生计量热点整治;在服务业领域推行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合格公示制度,依法接受社会监督;强化对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监管,建立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商品常态计量监管机制,改革完善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监管模式。

  

专栏10 联合监管重点民生计量器具

计量器具

联合监管部门

联合监管内容

贸易结算用燃油加油机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发展改革、商务部门、税务部门

规范配备

登记造册

强制检定

规范使用

日常维护

投诉处置

销售监管

集贸市场交易结算用衡器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商务部门

服务结算用出租汽车计价器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交通运输部门

公路计重收费结算用汽车衡

居民住宅

电能表、水表、煤气表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固定及移动通讯企业

计时计费结算用计量器具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通信行业主管部门

医疗卫生机构诊疗用计量器具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卫生计生部门

道路安全监督执法用计量器具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公安交警部门、交通运输部门

  在服务业领域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加强诚信计量教育,树立诚信计量理念;强化经营者主体责任,培养自律意识,推动经营者开展诚信计量自我承诺活动;实施诚信计量分类监管,探索建立诚信计量信用信息收集与发布和计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深入开展以服务民生为主题的惠民计量活动,有侧重地在服务业领域实施“计量惠民生  诚信促和谐”工程;对集贸市场固定摊点贸易结算用衡器及乡镇医院“医用三源”实施免费检定。

  (十一)强化计量监管及执法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计量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率;加强重点计量器具制造许可、型式批准、强制检定、产品质量监督;用简便、快速、有效的计量执法装备充实执法一线,完善计量监管手段,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逐步健全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档案;强化部门联合,完善联合监管工作制度及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共同打击计量违法行为,提高全社会计量法制意识;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等社会监督作用。

  加大对计量作弊防控和查处技术研究,提高依法快速查处能力;严厉查处制造带有作弊功能计量器具的行为;加大重点计量器具销售和使用检查力度,严厉查办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施计量违法行为;严厉打击能效标识虚标和商品过度包装行为。加强执法协作,建立查处重大计量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加强行业性、区域性计量违法问题的整治。建立健全计量违法举报奖励制度,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大计量违法行为的刑事司法打击力度。

  七、保障措施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计量工作,把计量发展规划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构建在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下由质监部门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协调议事及工作机制,定期研究《规划》的贯彻落实工作;各市县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计量工作的领导,根据《规划》及本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提出具体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相关政策及保障措施,并编制本年度计量工作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十三)密切协作配合。各部门应明确职能分工,加强沟通协调,互相支持配合,促进计量工作协调发展。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作为牵头单位,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及措施,各级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公安、司法、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商务、卫生计生、工商、统计、法制、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依据职能,制定实施相关政策,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做好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能源资源管理、司法鉴定、行政执法、食品药品安全、电子电信、道路交通等领域的计量工作。

  (十四)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增加对公益类计量技术机构的投入,按相关规定优先投入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及改造。要及时将政府规定实施免费强制检定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支持计量强制检定技术装备引进及提升。发展改革、财政、工业和信息化、科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价格、投资、财政、科技以及人才支持政策;发展改革部门要对城市能源中心建设充分给予政策倾斜,财政部门要在资金上予以重点保障;科技部门要将重点领域计量检测重大共性技术及设备研究列入科技计划并予以支持。

  (十五)加强队伍建设。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建设重点平台和国际合作项目,加大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着力培养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高级专家、高层次领军人才;加大优秀科技人才引进,重视青年科技英才培养;发挥八桂学者、特聘专家的引领作用,推进聘请高层次专家、学者开展计量科学研究、技术指导、产品研发、决策咨询等活动。加强计量技术人员相关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加强计量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提升计量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监管能力。加强计量文化建设,构建“度万物、量天地、衡公平”的计量文化体系。加强计量基础知识普及教育和宣传,形成公平交易、诚信计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十六)强化评估督查。加强对意见实施情况的评估,定期分析进展情况。根据《规划》中期评估后相关调整的内容,由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后确定相应调整方案,对最终实施总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向社会公布实施情况及成效。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建立落实本意见的工作责任制,将本意见的实施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定期组织督查,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研究解决意见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于每年年底将实施情况送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由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整理汇总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