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彩网

打印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创新计划(2008-2010年)的通知(桂政发〔2007〕57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广西创新计划(2008-2010年)的通知

桂政发〔2007〕5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区直各委、办、厅、局:

  现将《广西创新计划(2008-201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广 西 创 新 计 划
(2008-2010年)

  为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具有广西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区科技大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跨越之路。紧紧围绕自治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发北部湾经济区等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广西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按照“多引进、促转化、兴产业、强支撑”的总体要求,以发展地方主导产业为主线,以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企业集群为重点,以研发高新技术产品为核心,以产学研结合为动力,着力建设两大基地、两大平台,实施五大科技工程、五大科技行动,通过工程、项目、行动聚集创新资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在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领域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用3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夯实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科技基础,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民生改善,支撑引领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建设。具体目标是:

  ——科技促进新型工业化又好又快发展。攻克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出一批新产品,工业新产品产值年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310亿元。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明显成效,优势特色产业实现技术升级。开发、引进和推广一批节能降耗先进适用技术,涌现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与“十五”期末相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5%,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95%以上。

  ——科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引进、培育和推广一批农业新品种,攻克一批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农业新技术,培育和壮大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建成若干农业标准化和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农业新产品产值累计达700亿元。建立和完善一批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建设一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点,建成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农业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面显著扩大,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科技为改善民生发挥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向纵深拓展,全民科学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升,先进实用技术加快普及推广。在生物质能源、食品安全保障、重大疾病新药研发、绿色建筑、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民生相关领域,攻克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出一批新产品,科技成果更多更广惠及广大民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和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自主创新能力较大提高。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建成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建成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学研究体系建设逐步加强;建成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初步建立连接东盟的网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向专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发展。各级政府科技经费增长幅度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全社会R&D经费总支出年均增长25%左右。借助“部区会商共建”机制对区外科技资源的吸纳明显增加,形成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团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区专利申请量达3800件,累计形成备案技术标准100个。

  三、重点任务

  紧紧围绕自治区的战略部署和重大科技需求,突出特色,强化创新,支撑产业,建设两大基地、两大平台,实施五大科技工程、五大科技行动,支撑引领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建设。

  (一)两大基地。

  1. 特色优势金属及新材料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基地。
  重点围绕铝、锰、铟、锡、锌等广西特色优势矿产资源和优势产业,建设若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特色优势金属新材料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以及超硬材料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力争在三年后带动形成年新增产值300亿元以上的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集群。

  产业1、2  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
  重点解决的科技问题:铝、铟、锡、锌等产品深加工,锰新材料开发。
  重大科技项目:铝合金新材料、新产品及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应用;铟、锡、锌系列新产品及新材料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锰深加工新型电池材料和合金材料关键技术开发;超硬材料工具及胎体材料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目标:建成7—9个特色金属新材料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出30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2. 生物质能源作物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基地。
  围绕木薯、甘蔗、麻疯树、油桐等能源植物资源,重点开展能源植物优良品种选育,建设育种重点实验室、良种繁育基地;开展木薯、甘蔗综合配套节本和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研究示范;开展高效生物质能源洁净生产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开发生物基材料系列新产品,建设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引进开发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加工技术和设备;初步形成生物乙醇-乙烯、丙酸-环氧乙烷-乙醇胺、乙二醇醚等生物质产业链,加快生物质产业发展。

  产业3  生物质产业
  重点解决的科技问题:生物质能源植物新品种选育,生物基产品开发,节本高产技术开发。
  重大项目:能源植物(木薯、甘蔗、麻疯树、油桐等)高产、高效、抗逆优质新品种选育与繁育;能源植物高效种植技术集成应用;生物质能源生产关键技术及制造设备研究;甘蔗乙醇和木薯变性淀粉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
  目标:选育木薯、甘蔗、麻疯树、油桐等优良新品种10个以上,建成木薯、甘蔗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节本种植示范基地10万亩以上,推广新品种100万亩以上;开发生物基产品20个以上。

  (二)两大平台。

  1. 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

  重点围绕部区会商确定的内容,加快推进中国与东盟的科技交流合作。结合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建设,构建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网站,开发专业数据库和应用服务系统,开展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咨询与交易等服务。围绕中国—东盟农业优良品种、标准化生产技术、商品化处理技术和产业开发模式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展示与推广,建设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园区。建设中国—东盟科技企业(南宁)孵化基地,面向东盟国家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和产业化服务。构建中国—东盟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展览交易平台,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先进实用技术专题展”,赴东盟国家举办“中国先进实用技术巡回展”。建设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培训基地,面向东盟国家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学术研讨与交流,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到2010年,初步建成连接东盟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立10-12个专业数据库和20个国内外服务站点;引进农业优良品种30个,建立果蔬和水稻等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000亩;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100家;组织展示项目1000项;举办国际技术培训班6期以上;基本形成具备展示、培训、推广、交流和服务等功能的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

  2.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结合构建科学研究体系,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若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源和知识源。结合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解决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条件建设,建立科技文献与数据共享机制,完善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加强自然科技资源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提高科技创新服务水平。着眼科技成果转化,巩固和发展中试基地,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推进大学科技园、博士创业园建设,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整合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网、“三农”科技信息服务网、中小企业创新科技服务网、引进创新科技服务网等网络资源,拓展其覆盖面,提升服务能力,构建覆盖多区域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到2010年,建成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0个、企业技术中心1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6个,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示范基地20个。 “三农”科技信息服务网覆盖面达到三分之二县(市、区),中小企业创新科技服务网服务500家企业,引进创新科技服务网促进项目履约300项。

  (三)五大科技工程。

  1. 工业产业科技支撑工程。

  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围绕我区的有色金属、汽车与装备、制糖、现代中药、石油化工、水泥建材、生物质等重点工业产业(有色金属与生物质产业见“两基地”建设),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着力抓好资源型工业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积极组织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集成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我区工业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建设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加工制造基地提供科技支撑。

  到2010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新产品数和新产品产值累计分别达到2000个和1200亿元;三年企业自主开发的专利达到3000件,形成备案技术标准50个以上。

  产业4  汽车与装备产业
  重点解决的科技问题:汽车、机械新产品开发,制造业信息化。
  重大科技项目:内燃机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工程机械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汽车零部件新产品开发;数控装备及数控化产品研发;制造业信息化技术集成应用。
  目标:建设公共技术平台5个;开发新产品50个,申请专利40件和编制标准30个;培育高新技术产品50个。

  产业5  制糖产业
  重点解决的科技问题:产品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
  重大科技项目:蔗糖深加工与甘蔗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制糖装备新产品开发。
  目标:建设公共技术平台4个;开发新产品30个,申请专利30件和编制标准4个;培育高新技术产品10个。

  产业6  现代中药产业
  重点解决的科技问题:中药新药开发,优势中药产品二次开发。
  重大科技项目:特色传统优势中成药品种二次开发;特色方药新产品研制;广西主特产中药材提取物、饮片(或配方颗粒)的生产操作规程及质量控制标准研究。
  目标:开发新产品30个,申请专利60件以上,编制标准50个;培育高新技术产品50个和高新技术企业8家。

  产业7  石油化工产业
  重点解决的科技问题:石油与化工新产品开发。
  重大科技项目:石化衍生产品开发;高速子午胎及精密橡胶制品关键技术开发;氯碱精细化工新产品开发;化肥农药新产品开发。
  目标:建设公共技术平台3个;开发新产品50个,申请专利20件和编制标准20个;培育高新技术产品20个。

  产业8  水泥建材产业
  重点解决的科技问题:绿色建材新产品开发,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技术。
  重大科技项目:绿色环保建材(生态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
  目标:建设公共技术平台2个;开发新产品20个,申请专利10件和编制标准10个。

  2. 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围绕甘蔗、水果、蔬菜、木薯、畜禽等传统优势产业和优质稻、桑蚕、烟叶、中草药、香料、茶叶、水牛奶、优质水产品、速丰林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与示范,促进常规农业技术的改造升级,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重点研究开发动植物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培育选育动植物优良新品种,应用生物技术促进优良品种快速繁育,促进农业品种更新换代。研究开发主要农作物轻简栽培、精确农业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畜禽水产规模化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发展和推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加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关键技术的攻关,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开展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及相关设备研发,加快农产品产地认证和质量认证进程,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或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研究开发主要农产品采后处理技术,开发高附加值深加工新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培育科技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年共培育、引进、推广应用面在千头万亩的农业新品种500个,推广示范面积1000万亩;形成备案技术标准50个;开发深加工新产品110个,建成55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2条星火产业带。

  产业9  粮食作物产业
  重点解决的科技问题:粮食品种创新,生产标准化。
  重大科技项目:水稻、玉米优良新品种选育;粮食丰产综合技术开发。
  目标:建设示范基地10个,建立公共技术平台2个;选育新品种100个,制定地方标准或行业标准10个。

  产业10  经济作物产业
  重点解决的科技问题:经济作物品种创新,生产标准化;产品质量安全。
  重大科技项目:亚热带经济作物(水果、蔬菜、甘蔗、木薯、桑蚕、中草药、茶叶、烟叶等)新品种选育与种质改良;主要经济作物标准化生产与示范基地建设;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快速检测技术;主要农作物保鲜储运及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
  目标:建设示范基地30个,建立公共技术平台5个;选育食用型农业植物新品种(组合)30个、适合工业加工型新品种(组合)10个;深加工新产品50个;制定地方标准或行业标准30个。

  产业11  畜禽业
  重点解决的科技问题:猪、牛、鸡等主要畜禽良种选育与繁育,健康养殖技术,重大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重大科技项目:主要畜禽品种改良及畜禽优良品种快速繁育技术;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与示范;重大畜禽疫病快速检测、防控技术与兽药新产品开发;优质高产牧草品种的选育与新型饲料的开发应用;水牛奶等畜禽产品保鲜、加工技术研究开发。
  目标:建设示范基地10个,技术平台2个;选育新品种5个,开发高效安全畜禽疫苗、兽药20个,深加工新产品20个,饲料新产品10个;制定地方标准或行业标准20个。

  产业12  水产养殖业
  重点解决的科技问题:海淡水养殖良种选育与繁育,养殖技术。
  重大科技项目:海淡水养殖良种选育与集约化良种种苗繁育技术开发;水产健康、高效、标准化养殖技术开发与示范。
  目标:建设示范基地10个,技术平台2个;选育新品种15个;制定地方标准或行业标准15个以上。

  产业13  林业
  重点解决的科技问题:速丰林、香料等特色林产品良种选育与繁育,高产优质种植技术。
  重大科技项目:特色林产(松脂、八角、玉桂、油茶、银杏等)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开发与示范;桉树、竹子等速生丰产造纸原料林营造技术开发应用;优势特色林产精深加工与新产品开发等。
  目标:建设示范基地10个以上,技术平台2个;选育新品种10个以上,深加工新产品30个;制定地方标准或行业标准20个以上。

  3. 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程。

  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海洋等领域(新材料产业见“两基地”建设),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推动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上的广泛应用,促进传统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化和传统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升级。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构筑专业化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重点抓好一批专业孵化器建设,培育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若干有特色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创新资源在高新区集聚,推动高新区二次创业。积极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到高新区“落地生根”,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扩大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应用。

  到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00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 1000个,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增长率达到25%左右,四个高新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人才大幅度增长。

  产业14  电子信息产业
  重点解决的科技问题:电子、软件新产品开发,信息化技术应用。
  重大科技项目: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及关键技术开发;农业信息技术开发与推广;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三网通”技术开发与应用。
  目标:建设基地和平台3个;申请专利60件,编制标准25个;培育高新技术产品100个和高新技术企业30家。

  产业15  生物技术产业
  重点解决的科技问题:生物制剂新产品开发,生物技术应用。
  重大科技项目:生物工程制药新产品开发;农用生物制剂及动物疫苗新产品研制;生物技术在食品、化学、材料工业中的应用。
  目标:建设基地和平台3个;申请专利30件和编制标准15个;培育高新技术产品50个和高新技术企业20家。

  产业16  海洋生物产业
  重点解决的科技问题:海洋生物新产品研发与精深加工。
  重大科技项目:海洋生物制药和保健品新产品开发;低值海产品高值化综合技术开发。
  目标:申请专利30件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产品10个和高新技术企业8家。

  4. 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科技助推工程。

  围绕北部湾经济区九大产业基地建设,加强科技支撑与服务。支持建设中国电子北海产业园等一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电子计算机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软件开发等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推进粮油食品、海产品深加工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高含硫、含酸等劣质原油提炼加工先进技术引进开发,提升高质量清洁油品生产能力。积极引进开发石油化工、林浆纸、钢铁和能源产业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组织科技应用示范。结合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的构建,加强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建设,构筑物流、旅游、会展、金融等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年后,北部湾经济区主导产业的技术开发能力明显增强,节能减排基本达标,信息服务平台趋于完善,科技支撑作用初步显现。

  重点解决的科技问题:北部湾经济区主导产业关键技术开发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重大项目:北部湾区域性国际现代物流基地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沿海重化工业节能减排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粮油食品深加工技术开发(电子信息和海洋生物产业项目见产业14和16)。

  目标:建设基地和平台2个;开发新产品10个,申请专利10件。

  5. 节能减排科技示范工程。

  重点针对我区主要的高耗能和高污染产业,组织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围绕高效清洁燃烧、工业余热利用、高效机电节能、半导体照明、建筑节能等领域,引进开发和推广先进节能技术,组织节能技术应用示范。围绕减排降耗、污染治理,加强清洁生产工艺开发,加快工业废水和烟气处理技术以及工业废渣、城市垃圾高效利用技术研究,进行工业园区废水集中排放处理技术集成与示范,推进固体废弃物、废水资源化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技术,组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物技术、农业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在重点行业、企业以及工业园区,组织开展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

  三年共引进开发推广节能减排关键技术100项以上,节能减排重大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试点企业达50家。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2.38吨标准煤,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60%以上。

  重点针对产业: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水泥建材、石油化工、林浆纸一体化、制糖、生物质、畜禽业。
  重点解决的科技问题:节能降耗减排,资源综合利用。
  重大项目:高效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引进开发与推广应用;水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开发与集成应用;节水、节材、废弃物利用与循环经济技术集成应用。
  目标:建设节能减排科技示范企业50家,推动更多的污染企业节能减排达到国家要求。

  (四)五大科技行动。

  1. 创新型企业培育与产学研结合促进行动。

  在自治区重点产业中,选择盈利潜力大、技术创新意识强和研究开发试验条件较好的企业作为试点企业,组织创新型企业创建示范活动。引导试点企业建立健全研发机构,增加科技投入,试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以上。优先支持试点企业承担科技计划项目,鼓励试点企业实施专利战略,支持试点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制订工作。试点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要达到30%以上。通过创新型企业试点,发挥其对各类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和机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支持院校与市县、企业合作,鼓励企业主导的嫁接与联合,利用高校院所创新平台解决技术难题,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与产品创新,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在重点产业中探索建立重大产品产学研战略联盟,培育一批产学研结合的先进典型。整合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培育并形成若干优势学科和创新团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源和知识源。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在产学研结合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产学研结合逐步向紧密型、集约化和相对稳定的高层次发展。

  2. 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行动。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通过开展系列科技活动,促进新农村建设。以科技型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主体,按照“公司(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有针对性地引进、转化或开发先进适用技术成果,促进一县一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搭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技术、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务,推进农村生产信息化,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结合科技进村入户活动,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培训、农民转移就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组织开展不同主体、不同层面的农业科技合作,建立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扩大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推进科技扶贫,探索科技富民强县新模式。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示范,重点引导建设15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市、区),30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50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继续推进全国科技进步县建设。

  3. 多区域科技合作行动。

  抓住泛北部湾、泛珠三角等区域发展的机遇,大力推进国际国内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利用“二周三会”(广西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活动周、深圳高交会、北京科博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组织中国—东盟、泛珠三角科技合作论坛、科技创新专题展,开展项目推介、项目洽谈、技术交易等活动,大力推进科技“一招三引”,大量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项目。积极吸引海内外杰出科技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来桂开展合作研究与开发,努力促进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工程中心和大学到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和产业化基地,重点支持“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科技合作项目。以技术引进带动产业转移,鼓励转移企业与区内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和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实行研发落地,产权共享共存。共建泛珠三角区域“网上技术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定期合作举办多区域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会,在若干重点领域探索建立产业创新联盟,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或区域科技合作计划和科学工程。

  4. 知识产权开发保护行动。

  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区、市、县三级知识产权服务网络体系,继续开展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及专利服务经济专项活动,进一步完善支撑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利用专利文献信息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提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发和申报知识产权的积极性,提升发明专利和职务发明专利的比重,专利申请年均增长10%以上。加强专利转化服务平台建设,组织专利技术转化推广活动,促进现有专利的应用,引导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引导和帮助地方或企业申报地理标志产品10个以上。鼓励我区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与国内外研究机构联合开展科技项目攻关,分享知识产权成果。特别是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着重从知识产权保护的实际操作方式,利用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形成创造、运用、保护知识产权的浓厚社会氛围。

  5. 科学技术普及拓展行动。

  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积极创新科普模式和方式,不断提高科普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拓展科普培训面,完善科普教育培训体系,科普重点人群年科普培训面达30-50%。建设完善科普示范体系,推动科普进村入户、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爱科学月”等活动,新建自治区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50个;贯彻落实《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开展农村科技引领先锋行,组织农民技术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建设一批科普示范村、示范户。加强三级科普场馆建设,建设广西科普网站和5个数字化科普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激励机制,扶持科普作品创作。抓好全国科普日、广西科技活动周、“十月科普大行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大型科普活动。积极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县、全国和广西科普示范县。

  (五)重大项目布局。

  在上述重点任务中,共列出了55个重大项目,这些重大项目要落脚到各市,其布局见附表。

  四、工作部署

  (一)部门职责与分工。

  自治区科技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经委、国资委、农业厅、北部湾办、人事厅、教育厅、水利厅、建设厅、卫生厅、商务厅、环保局、水产畜牧兽医局、林业局、信息产业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统计局、科协、总工会等有关部门单位要明确责任,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资源,加强集成联动和资源整合,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合力。

  自治区科技厅承担“统筹规划、协调配合、综合集成”的职能,负责牵头制定创新计划并组织实施。加强科技创新环境与机制建设,指导科技资源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加快推进科技金源单位、重点实验室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指导和协调桂林、南宁、柳州、北海高新(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负责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建设及科技工程、行动实施的督查。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负责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中统筹安排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组织实施高技术重大产业化项目等。

  自治区财政厅负责科技计划项目预算、拨款和决算,经费使用监督等。

  自治区经委负责组织指导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抓好企业技术创新示范,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扶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进产学研联合,推动企业深入实施专利战略,培育创新型企业等。

  自治区国资委负责指导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技术创新,监管范围内创新型企业的培育、重大科技项目的申报、实施与协调。

  自治区农业厅负责组织指导农业新产品开发;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农业新技术集成、新品种应用推广;会同有关部门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村、示范户建设,培育一批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和一批农业名牌产品等。

  自治区教育厅负责组织高校科技力量参与创新计划的实施,引导高校与地方、企业建立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大学科技园区、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建设,加强原始性创新工作,培养创新人才等。

  自治区环保局负责组织协调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技术引进,组织实施环境保护重大科技攻关和技术示范,推行和指导清洁生产。

  自治区统计局负责建立创新计划统计监测体系,制定和完善科技创新工作统计监测指标、监测方法和评价制度,做好创新计划实施统计监测工作。

  自治区科协负责调动所属部门、学会组织和广大会员主动参与创新计划实施,组织开展经常化、群众化和社会化的科普活动。

  北部湾办,自治区人事厅、水利厅、建设厅、卫生厅、商务厅、水产畜牧兽医局、林业局、信息产业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相关部门,负责本业务范围内重大科技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或协同配合实施。

  各重点任务的组织实施具体分工如下:

  特色优势金属及新材料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基地、生物质能源作物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基地建设,由自治区科技厅牵头,会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经委、农业厅组织实施。

  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牵头,会同自治区财政厅、商务厅、经委、教育厅、人事厅组织实施。

  工业产业科技支撑工程,由自治区经委、科技厅牵头,会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信息产业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组织实施。

  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由自治区农业厅、科技厅、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会同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林业局等部门组织实施。

  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程,由自治区科技厅牵头,会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经委、信息产业局组织实施。

  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科技助推工程,由自治区科技厅、北部湾办牵头,会同自治区经委、商务厅、信息产业局等组织实施。

  节能减排科技示范工程,由自治区经委、环保局牵头,会同自治区科技厅、发展改革委、建设厅等部门组织实施。

  创新型企业培育与产学研结合促进行动,由自治区经委、国资委牵头,会同自治区科技厅、教育厅、总工会组织实施。

  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行动,由自治区农业厅、科技厅牵头,会同自治区经委、教育厅、建设厅、水利厅等部门组织实施。

  多区域科技合作行动、知识产权开发保护行动,由自治区科技厅牵头,会同自治区经委、农业厅、商务厅、科协等组织实施。

  科学技术普及拓展行动,由自治区科协、科技厅牵头,会同自治区经委、农业厅、卫生厅、水利厅、水产畜牧兽医局等部门组织实施。

  为加强各部门的集成联动,部分科技项目采取联合筛选、联合下文、联合组织实施、联合验收的办法。

  (二)市、县(市、区)职责与分工。

  各地级市根据自治区的创新计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当地的创新计划实施方案,确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点和工作切入点。重点围绕做大做强本地优势特色产业的需要,大力开展科技“三引”,积极组织实施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能够获得显著经济效益的科技项目,着力培植科技型龙头企业。推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加强人才小高地建设。进一步抓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科技信息网建设,深入推进科技示范县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各县(市、区)要组织实施科技“一把手工程”。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全面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等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深入推进科技示范乡镇、村和户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农业专家大院、科技110、科技特派员等新型组织形式,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快连接自治区科技“三网”,构建县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抓好农民技术培训,加强基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各地级市分工如下:

  南宁市、桂林市。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高新区建设,建立一批创新基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南宁市重点推进生物与制药、软件、铝加工、制糖、氯碱化工、生物质等产业科技进步。桂林市重点推进电子信息、制药、汽车、机床、新材料、现代农业等产业科技进步。

  柳州市。积极推动企业与国内外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姻,建立紧密互动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加强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构建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重点推进汽车、工程机械、钢铁、新材料等产业科技进步和制造业信息化。

  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大力推进科技“一招三引”,以重大项目聚集各种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着力解决沿海重化工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北海市重点推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海洋产业、生物质能源等产业科技进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钦州市重点推进石油化工、林浆纸、海洋产业、生物质产业等产业科技进步。防城港市重点推进粮油加工、能源工业、林产深加工、港口物流等产业科技进步。

  梧州市、玉林市、贵港市、贺州市。着力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承接东部的转移产业,推动乡镇企业向专业化、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梧州市重点推进林产林化、日用轻化工业、制药等产业科技进步。玉林市重点推进机械、水泥、陶瓷、制药等产业科技进步,加快国家级海峡两岸农业技术合作试验区建设。贵港市重点推进制糖、建材、造纸等产业科技进步。贺州市重点推进林产林纸、电子材料等产业科技进步。

  百色市、河池市、来宾市、崇左市。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聚集相关企业、研发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培育产业集群。积极联合国内外高水平的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与本地企业及区内科研院所建立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百色市重点推进铝业、锰业、现代农业、中药等产业科技进步,抓好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河池市重点推进有色金属、化工、桑蚕、医药等产业科技进步。来宾市重点推进火电、新材料、制糖、桑蚕等产业科技进步。崇左市重点推进制糖、锰业、生物质产业、现代农业等产业科技进步。

  上述任务指标由自治区创新办与各地级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五、主要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创新实施。

  加强政府对创新计划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广西创新计划实施协调小组,审议、评估、策划、协调创新计划重大事宜,定期商议创新计划重大事项。强化地方政府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机制,各级政府要把组织实施创新计划作为重要任务,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实施方案,层层量化分解工作任务,建立实施创新计划的责任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创新计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探索建立厅、市重大科技项目会商共建制度,共同推进地方主导优势产业发展。

  2. 强化集成联动,形成创新合力。

  健全和完善创新计划实施协调机制,加强各有关部门及市、县(市、区)的参与和分工合作。项目遴选要注重横向、纵向的结合,在充分征集了解部门、地方重大科技需求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全区产品创新、技术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广泛咨询和听取专家意见,按照轻重缓急确定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充分发挥各市、各部门、各社会团体的积极性,统一组织,整合资源,大力协同,共同推进创新计划的实施。

  3. 培育创新群体,增强创新活力。

  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激励机制。依托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和重大项目,把人才、项目和基地有机结合,培养拔尖人才和创新型科研团队,推进人才小高地建设。加强项目实施与能力建设的有机衔接,将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作为项目目标的重要考核内容。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基地建设,优先支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参与承担创新计划项目,加大现有研究开发基地与企业、计划项目的结合。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注重培养引进能够承担国家和自治区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的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工程技术专家,造就一批优秀创新团队。

  4. 拓宽经费渠道,提供创新保障。

  发挥公共财政的杠杆功能,通过拨款、贴息、担保、税收等各种措施,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强化财政科技投入导向,重点加强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重大科技工程和重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建立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服务,加快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大力发展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利用股份制融资等多种手段筹集发展资金,扩大和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5. 营造创新环境,加快创新步伐。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改进科技公共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手段,减少办事环节,规范办事程序,提高行政办事效能,营造公开规范、高效快捷的创新创业服务环境。充分利用国家促进技术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与财政补贴法规,如税前扣除、加速折旧、出口退税、所得税减免等,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创业活动。大力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积极宣传自主创新的典型,强化科研道德诚信体系建设,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

  6. 注重监测评价,确保创新绩效。

  明确创新计划各参与主体的职责和权限,落实目标责任,以项目管理为抓手,完善计划项目目标责任监督机制。加强技术预见工作,掌握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对计划实施进行必要的动态调整与适时修订。建立健全科技计划项目跟踪问效机制,强化项目过程跟踪、结题验收和创新绩效考评以及验收后的跟踪评估,推行计划项目第三方独立评估制度,发挥专家作用,形成专业监督机制,确保创新绩效实现。建立和完善实施对创新计划的奖励办法,对实施创新计划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附表:创新计划重大项目布局表

附表

创新计划重大项目布局表

重点任务

重大项目

项目布局

特色优势金属及新材料基地建设

铝合金新材料、新产品及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应用

南宁、百色市

铟、锡、锌系列新产品及新材料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柳州、河池市

锰深加工新型电池材料和合金材料关键技术开发

崇左、来宾和百色市

超硬材料工具及胎体材料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桂林市

生物质能源基地

能源植物(木薯、甘蔗、麻疯树、油桐等)高产、高效、抗逆优质新品种选育与繁育

南宁、崇左、来宾、河池、柳州、钦州、贵港、百色、防城港等市

能源植物高效种植技术集成应用

南宁、崇左、来宾、河池、柳州、钦州、贵港、百色、防城港等市

生物质能源生产关键技术及制造设备研究开发

南宁、北海、钦州、崇左、来宾和柳州市

生物基系列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发

南宁、北海、钦州、崇左和来宾市

工业产业科技支撑工程

内燃机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玉林和柳州市

工程机械新产品技术开发

柳州和桂林市

汽车零部件新产品开发

柳州、桂林和南宁市

数控装备及数控化产品研发

桂林和柳州市

制造业信息化技术集成应用

柳州、南宁市牵头,各市参与

蔗糖深加工与甘蔗综合利用技术开发

南宁、贵港、崇左和来宾市

制糖装备新产品开发

南宁市

特色传统优势中成药品种二次开发

桂林、南宁、玉林和梧州市

特色方药新产品研制

南宁、桂林和玉林市

广西主特产中药材提取物、饮片(或配方颗粒)的生产操作规程及质量控制标准研究

南宁、柳州、玉林和桂林市

石化衍生产品开发

北海、钦州、防城港和百色市

高速子午胎及精密橡胶制品关键技术开发

桂林市

氯碱精细化工新产品开发

南宁市

化肥农药新产品开发

柳州、河池、南宁和桂林市

绿色环保建材(生态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

贵港、玉林、南宁和柳州市

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水稻、玉米优良新品种选育

玉林、贺州、贵港、梧州、桂林、柳州、来宾、南宁、钦州和百色市

粮食丰产综合技术开发

各市共同参与

亚热带经济作物(水果、蔬菜、甘蔗、木薯、桑蚕、中草药、茶叶、烟叶等)新品种选育与种质改良

各市共同参与

主要经济作物标准化生产与示范基地建设

各市共同参与

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快速检测技术

各市共同参与

主要农作物保鲜储运及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

各市共同参与

主要畜禽品种改良及畜禽优良品种快速繁育技术

各市共同参与

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与示范

各市共同参与

重大畜禽疫病快速检测、防控技术与兽药新产品开发

各市共同参与

优质高产牧草品种的选育与新型饲料的开发应用

南宁、百色、河池

水牛奶等畜禽产品保鲜、加工技术研究开发

各市共同参与

海淡水养殖良种选育与集约化良种种苗繁育技术开发

南宁、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市

水产健康、高效、标准化养殖技术开发与示范

各市共同参与

特色林产(松脂、八角、玉桂、油茶、银杏等)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开发与示范

各市共同参与

桉树、竹子等速生丰产造纸原料林营造技术开发应用

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贵港、南宁、崇左和桂林市

特色优势林产精深加工与新产品开发

梧州、玉林、贺州、南宁和防城港市

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程

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及关键技术开发

桂林、南宁和北海市

农业信息技术开发与推广

各市共同参与

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集成应用

南宁、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市

三网通技术开发与应用

南宁市

生物工程制药新产品开发

南宁和桂林市

农用生物制剂及动物疫苗新产品研制

南宁和桂林市

生物技术在食品、化学、材料工业中的应用

南宁、柳州、北海和桂林市

海洋生物制药和保健品新产品开发

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市

低值海产品高值化综合技术开发

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市

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科技助推工程

北部湾区域性国际现代物流基地信息技术集成应用

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和崇左市

沿海重化工业节能减排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

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市

粮油食品深加工技术开发

防城港、钦州和北海市

节能减排科技示范工程

高效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引进开发与推广应用

各市共同参与

水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

各市共同参与

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开发与集成应用

各市共同参与

节水、节材、废弃物利用与循环经济技术集成应用

各市共同参与

主题词:科技  创新△  计划  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