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彩网

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 无障碍
  • 网站支持IPv6
  • |
  • 繁体版|
  • 简体版|
当前位置:快彩网 > 美丽广西 > 广西经济 > 北部湾经济区

石康镇探索扶贫车间“管理费模式”观察

2020-03-20 08:15  来源:广西日报
【字体: 打印

扶贫车间是距离贫困户最近的就业岗位,被视为精准扶贫的妙招,然而,如果用工得不到保障、产品找不着销路,亦容易进退维谷。合浦县石康镇推出“管理费模式”,由村集体保障用工,扶贫车间合作企业向村集体支付管理费,以期各得其所。这一模式已实施半年,它产生了怎样的反应?带着几个问题,近日,记者来到当地进行采访。

一问:如何实施?

方法:各有收益,互上保险

3月17日,合浦县石康镇豹狸村贫困户黄燕萍就来到村中的扶贫车间——春晓服装厂上班,生产防护服。她的工资是按件计算,当天下班时,工资表上显示的收入为112元。当天,该村有29个村民到扶贫车间做工,工钱为1837元。按约定,服装厂将另外支付工资总额的10%即183.7元给村集体。

这是石康镇推行扶贫车间“管理费模式”带来的收益,村两委组织村民到扶贫车间做工,除了村民获得工资外,村集体还可获得工资总额10%的收入。

豹狸村扶贫车间于2019年10月通过验收挂牌,由村两委和合浦县石康镇春晓服装厂合作,采取“企业+党支部+扶贫车间”的运营模式。

“在引进春晓服装厂时,因为合作比较新,我们总共进行10轮左右的谈判,焦点是如何合作、双方权益等。”石康镇党委书记周水祥告诉记者,当时有两个难题摆在面前,“一是传统的村、企合作模式弊端明显;即由村集体单纯租厂房给企业,但如果企业发展得好,村集体也不能从中获更高的红利,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有限,如果企业发展不好,则可能连租金都收不上;二是到村中发展的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招不到工,也难持续发展。”

如何破题?“问题在村里,答案也在村里。”周水祥说,在广泛听取企业和村干部两方面的意见后,决定采取村集体、产业合作“管理费模式”,即由政府利用扶贫基金投入采购设备,豹狸村租500平方米厂房给服装厂,每月固定收租金2500元外,另外以工人工资总额10%的比例收取管理费。同时,村两委负责保障每天有20个工人到岗上班,双方责权利都写进协议,利益捆绑,既调动双方积极性,也互上保险。

目前,石康镇6家扶贫车间中,已有3家使用“管理费模式”合作,管理费皆按工资总额比例收取,比例从4%-10%不等。

二问:投资者乐意吗?

反馈:用工有保障,效果超预期

“和石康镇的这种合作模式,效果超过预期。”春晓服装厂厂长刘晓玲说,“服装行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扶贫车间落户农村,可以降低成本,又解决劳动力这一难题。”

刘晓玲是石康镇人,之前在广东一家服装厂工作,2015年为照顾小孩和老人,回乡创业。次年利用自家房屋开春晓服装厂,帮老东家代工。由于订单充足,同年底她在合浦县城租门面,开了分厂。但“用工难”一直困扰着她。

“从谈判到开业,用了4个月的时间,最终让我下决心到村里设厂,还是因为人工的问题得到了保障。”刘晓玲说,有了工人,她才有信心从“老东家”那里接更多的订单。

豹狸村村支书王传君告诉记者,起初担心服装厂随时撤走,所投入的设备被闲置,但镇党委政府协调服装厂以轿车办理了抵押,给村集体吃了颗定心丸。

位于石康镇上的合浦裕发工艺品厂,是广东一家企业,到石康镇开设分厂已9年,插花艺术品远销欧美。2019年10月与瓜山村合作,成为该村“异地扶贫车间”,村两委负责组织村民来到厂家里上班,或者领料回家加工,村集体收取工资总额4%作为管理费。

“自从和瓜山村合作后,村里加工的业务量增长20%,人手有保障了,我们也敢接收订单。”厂方管理人员夏桂平说,“一旦接下订单,必须按时交付,如果误了工期,就得用飞机运输,那基本上就要赔本了,所以工人保障很重要。”

三问:效果如何?

效果:村集体增收,企业得发展

“2月19日复工至3月17日,我们村集体可以拿到8239.3元管理费和租金,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村民、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收入5.7万多元工资。”王传君告诉记者,扶贫车间开业以来,贫困户苏中华和黄燕平已分别收入4776元、4830元。

豹狸村人口4225人,贫困户69户267人,引进扶贫车间时,为保证用工,村两委工作人逐一入户登记摸底。“有多少人愿意留在家乡干?有多少人能全职干?有多少人能零星干,还有多少人拥有裁缝功底?我们都进行造册登记。”王传君说。

由于忙着收获四季豆,目前每天到扶贫车间上班的村民为20多人,平时为40人左右。村民每月收入在2500元至3000元之间。忙时务农,闲时务工,这种灵活的就业模式,既可让青壮年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解决外出导致的老、小“留守”问题,又为农村留住了人气,有力促进乡村振兴。

2019年石康镇村(社区)级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6.9万元,比上一年增长37.2%。其中,超过10万元有3个村,超过20万元的有1个村。

村集体经济获益了,那么扶贫车间的经营者呢?“我们也获得了发展。”刘晓玲说,她的三个加工厂,县城和镇里的工厂各有10多个工人,但工人最多是村里的扶贫车间,“从复工到现在,我们已经生产2.5万多套防护服。”(蓝永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

广西要闻

图片新闻

政府常务会议